人类学学报

意识语言和自我心智二重性的精神分析语言及人

1.引言

《意识、语言和自我:心智二重性的精神分析、语言及人类学探索》(Consciousness,Language,and the self:Psychoanalysic,Linguistic,and Anthropological Explorations of the Dual of Mind)于2018年由英国Routledge出版社出版,作者Michael Robbins是一名心理分析师,曾任哈佛医学院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临床精神病学教授。他一直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寻常的心理过程及其语言特质感兴趣,曾出版《精神分裂症的经历》、《人格构思》以及《健康与疾病中的原始心理:跨文化视角》等著作。在以往学界关于自我与世界、意识与语言的关系等话题的研究基础上,作者在书中提出“双语模型”(即原始意识的语言和反思性表征思维的语言),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具备两种语言。他从分析原始意识和反思性表征思维这两种意识出发,找寻两种意识对应的语言之间的联系,得出人类精神活动由两种语言共同构建而成的结论。本书通过寻找正常人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语言的产生原因,重新揭示语言和自我与背后的两种意识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对人类精神分析以及其与语言和自我关系探讨的重要补充。全书共18章,另加“引言”。以下是内容概述和简要述评。

2.内容概述

“引言”主要介绍了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假设:人类自我天生就是双语的,即“母语”——原始意识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primordial consciousness)和“第二语言”——反思性表征思维的语言(reflective symbolic thought)。前者始于子宫时期,后者始于婴幼儿时期。作者在该书中主要描述的是正常情况和病理发展过程中两种意识的心理过程及其语言的特定使用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原始意识的语言在成年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1、2章主要探讨语言和自我意识的关系。作者首先强调反映人内在自我意识的语言与对他人评价的语言之间的差异,这种评价可从自我言行中得出。语言、表情和手势都是人们向外界展示自我的方式,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可能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思维,即人类知晓自我的方式。作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意识异常以及语言异常不应该为人所忽视。接着作者详细阐释了两种语言。第一种“原始意识的语言”是在子宫内开始的“母语”。这种语言是一个整体,没有自我和他人之区分,是与运动行为、身体表达和感觉相关的一种语言,而不是对思想和相关情感的持续表达。第二种“反思性表征思维的语言”是大多数人从母婴依恋和神经成熟矩阵中发展出来的“第二语言”,始于婴儿时期。作者认为,“母语”不会转化为“第二语言”,但前者的潜能贯穿于整个生命中,尽管某些时候后者更适用。然而,大脑发育成熟和社会发展使得人们可能获得反思性表征思维,但原始意识可能和反思性表征思维以不同比例并存,且因个体发展的特质以及文化、人际和社会环境的风俗习惯而异。

第3、4章首先考察了双语模型的两个理论基础。第一个是朱利安·杰恩斯从神经心理学角度提出的二分心智理论模型(即“二分心智”),他假设人类是从右半球无连接的无意识统治状态进化而来的,存在一种基于自我意识、反思和内省的意识,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智同样也是二分的。第二个理论基础主要基于精神分析学角度。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出了两个基本的心理过程,即无意识是主要的心理过程,而一般的有意识思维是次要过程,部分原因可能是他认为典型的精神活动——做梦——发生在生理无意识状态下。此时大脑呈周期性地活跃,但运动系统却处于瘫痪状态。该无意识模型也是作者原始意识假设及其语言的理论之根。梅兰妮·克莱因提出的妄想态和幻想模型(the model of the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and phantasy)也包含了类似的无意识观点。接着作者描述了两种反映原始意识及其语言的基本现象——梦和母婴依恋的语言。梦早在胎儿7个月大时在子宫内就有记录,甚至出现在快速眼球运动开始之前(Schwab et al.2009)。梦不是反思性的或递归性的,而是具有非象征性的、易逝的图像和序列的特征。这种意象被误解为“象征主义”(Robbins 2015),因为做梦的人一旦醒来,就进入了反思性表征思维的领域,将梦的意象重新转化为象征主义的抽象语言,并使用梦本身所缺乏的递归记忆功能。“母语”则是母婴依恋或结合的方式。听觉互动早在胎儿时期就开始了,因此婴儿在出生时便表现出对母亲声音的选择性倾向,出生后则母婴双方都会对依恋体验贡献手势、面部表情等。

上一篇:领有和所有评介
下一篇:没有了